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5 该暴露的终究会暴露 (第4/5页)
没考虑这些问题,很可能陷入“买得起车,养不起车”的窘境。 有的人经济能力有限,为了攀比,他们宁可借钱,或者贷款,也要买辆车,结果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不说,还会被巨额的费用拖入痛苦的深渊。 网上就有这样一则新闻:吴某在一家小公司上班,看着周围的朋友们都买了车,他心里痒痒,总感觉有落差。他与妻子的收入加起来每月只有5000元,除了平日开销,所剩无几。尽管这样,他仍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与妻子商量,认为可以减少平日的聚会费用,再加上些积蓄,最终实现分期付款买车。吴某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同意,反复选择后,他们决定购买一款别克轿车,售价近30万元。于是,他们去银行办理手续。由于两人的收入都不高,只有联名才能办理信用卡分期付款,一个月需要还4000余元钱,他们也同意了。 提车的那天,吴某别提多高兴了,四处约朋友出来玩儿,主要是为了“展示”一下他的新车,朋友们也对吴某刮目相看。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却是吴某始料未及的。 虽然有了车,但是需要还贷款,两个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每月还需要父母的资助。慢慢地,两个人就经常因为钱的事儿发生争吵,甚至连妻子买一件200元的衣服,吴某都会不高兴,“有那钱还得还贷款呢!”妻子则表示,如果不是吴某要买车,家里的经济就不会出现问题。 三个月后,两个人车贷就还不上了。最终他们冲动地决定离婚,并将车卖了10余万元分了,但是透支信用卡的费用,两人却谁也没还。当银行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话如出一辙:“车不是我买的,别找我。” 最终,银行以两人恶意透支信用卡报案。女方当即被警方抓获,但吴某知道消息后逃跑了,被当地警方网上通缉。吴某被抓获时,早已将卖车的钱挥霍殆尽。接受警方审讯时,他总是不由自主地说:“都是好面子惹的祸!” 为了面子买车,吴某透支了信用卡,结果贷款换不上,不但面子没了,还要进“局子”。真正的面子是靠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车或许能满足一个人一时的虚荣心,但却未必能带来面子。买车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别把撑面子当成首要目的。 ◎ “有面子”和“不要脸” 在《说“面子”》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 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吧,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攀谈为荣。 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人问他:“说什么呢?” 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吗? 在这里,鲁迅先生提到了两个词,一个是“有面子”,另一个是“不要脸”。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脸和面子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 “脸”除了表示面部以外,还表示一个人的尊严、荣誉感、正义感和羞耻感,而“面子”是一个人用来衡量自我期许与他人的评价是否一致的心理过程或结果,从外在表现上看,它体现为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程度。面子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但在使用上,它既有中性的意思,也有贬义,比如,“死要面子”就是形容一个人很虚荣。 脸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说一个人不要脸,那是极其严厉的批评,因为它往往表示一个人做了丧失尊严或者有损社会道德的事;而不要面子,是指一个人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或不注重社会对他的认可,这并不损伤尊严,也不违反社会道德。由此可见,“面子”实际上是个人尊严和社会尊重的终极体现,而“脸”是一种底线。“面子”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而“脸”是任何人都不希望失去的,必须尽力去维护。也就是说,做人可以不要面子,但绝对不能不要脸。如果要面子到了连尊严都不顾的地步,那结果很可能是既丢了面子,又丢了脸。 《孟子》中有一则著名的寓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齐国人,家里有大小两个老婆。齐国人每次出门,都酒足饭饱地回家。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妻子对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停下来和她丈夫说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对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生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 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扬扬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齐人背着妻妾去墓地吃祭祀的酒肉,不够吃就向人乞讨,他做这种丢尽脸面的事情,竟然回去以后向妻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