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_第二百三十三章 蚕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三章 蚕食 (第2/2页)

脆弱,很容易被联军突破。
  博茨曼没有做出调整,只是命令春川的守军必须死守阵地,绝对不能后退。
  在他看来,只要春川能坚持几天,战局就会逆转。
  原因很简单,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虽然在攻占了开城之后,志愿军打通了铁路线,能够把大批作战物资运往开城,而且在后方的防空部署上投入重兵,至少部署了三十个装备了先进防空系统的防空营,使得联军的遮断轰炸效率大大降低,但是从开城到中部战线,还有一百多公里山路,到春川的话还得加上近百公里的山路,而志愿军的公路运输能力并不强,很难及时把作战物资送到前线部队手里。
  从前几次战役来看,志愿军的持续进攻能力在七天到十天之间。
  已经打了三天,再坚持几天,志愿军就将弹尽粮绝。
  做出这个判断后,博茨曼着手部署反击兵力。
  虽然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还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但是美军至少能从第二装甲师抽调两个旅,如果志愿军在西线的进攻没有取得突破,还能从第一装甲师抽调两个旅,足以击溃攻打春川的志愿军。
  更重要的是,等到几天之后,也就是十一月底,随着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归建,博茨曼能在春川投入两个师的反击兵力。
  如此强大的反击力量,别说打退志愿军,还能发起战役级别的反击,一举打过三八线。
  只是,情况没有博茨曼想像的那么美好。
  二十七日夜间,在完成了对春川的包围之后,第四十七集团军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联军的阵地外开始构筑防线。此时,协助第四十七集团军作战的第十三集团军也撤了下去,在后方扮演战役预备队。
  更让博茨曼震惊的是,在二十八日,志愿军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没有主动炮击春川。
  志愿军想干什么?
  仅仅通过包围来让春川守军投降吗?
  显然,这是不大靠谱的事。作为中部战线上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春川一直是三八线上联军的主要物资储备地。在志愿军打过来之前,存放在春川的物资足够二十万地面部队消耗半年。
  以志愿军的实力,显然无法保卫春川半年以上。
  围而不打也就算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博茨曼不得不担心了。
  撤下去的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闲着,除了帮助第四十七集团军运送作战物资之外,还在春川北面大约二十公里处开始修建战略防线。
  不是一般的防线,而是由众多永备火力点与地下坑道组成的战略防线。
  当时,联军的侦察机至少发现志愿军向前方运送了上千台工程设备,志愿军还就地取材,生产修建防御工事所需的原材料。
  很明显,志愿军不打算走了,而是要留在这里。
  当然,志愿军还做了很多事,比如投入数千名工程兵,加固从金华到春川的公路线,并且在沿途的所有河道上搭建了多座备用舟桥。
  这些努力,有着共同的目的:解决前线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
  志愿军猛攻春川,博茨曼还很高兴。现在,志愿军不进攻了,而是面对面的修起了防御阵地,博茨曼坐不住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防线就此固定下来,韩国又要丢掉大约三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志愿军在春川站稳脚跟之后,迟早会打下春川。此外,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志愿军能在春川投入更多兵力,或者动用更多的后勤保障力量,支持其他部队在其他方向上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当时,已经有了这种迹象。
  别的不说,如果志愿军把用来修路的工程部队派给第六十五集团军,志愿军就能在东线取得更大的突破,占领更多的土地。
  到这个时候,还看不出黄峙博的企图,博茨曼就是不折不扣的笨蛋了。
  可以说,黄峙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稳步推进,蚕食韩国的土地,然后让韩国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结束这场战争。
  只要志愿军稳步推进,联军反败为胜的机会就非常渺茫。
  别说持续几年,就算持续几个月,韩国当局也将被迫在极为不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对美国来说,停战不是坏事,可是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下停战,美国当局肯定无法接受。
  要知道,韩国不是美国唯一的盟友。
  如果美国无法确保韩国的基本安全,其他盟友会怎么看待美国?
  问题是,如何应付志愿军的蚕食战术?(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